中国黑茶 世界文化

中国黑茶发展历程

中国黑茶从汉代薄片雏形到明清官茶鼎盛,再至现代科技复兴,贯穿了政治、经济与文化的千年互动。
其发展史不仅是茶叶工艺的革新史,更是历史沿革与文明交融的缩影。


六安篮茶 中国骄傲

非遗技艺 百年传承

  • 六安篮茶得名始于明永乐年间,约公元1408年前后,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。郑和第三次下西洋(1409年)时,命随船医官大量配备六安篮茶作为随船日常饮品,以祛湿热之疾。从而宝船行经之地,使得六安篮茶传播于内陆的两广及海外东南亚诸国,因其独特的祛湿热功效,被尊之为“圣茶”。
  • 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,见于明代屠隆(1541-1605)著《考槃馀事》:“六安茶品亦精,入药最效。” 明代许次纾(1549-1604)《茶疏》:“天下名山,必产灵草,江南地暖,故独宜茶,大江以北,则称六安。……南方谓其能消垢腻,去积滞,亦甚宝爱。”
  • 明清时期新安画派开创大师释渐江(1610-1664)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:“极思六安小篓,便间得惠寄一两篓,恂为启脾上药。” (此札为潘博山旧藏,曾出版于《明清画苑尺牍》,今藏故宫博物院) 清代张英 《聪训斋语》:“六安茶尤养脾,食饱最宜。”
  • 天赋灵韵,大山馈赠
    核心产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腹地,海拔600米以上,气候温润,云雾缭绕,溪涧纵横,土层深厚,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茶叶的天然灵韵。其中,金寨茶农遵循古法采摘明后雨前嫩芽,精制而成的六安篮茶尤为上品。
  • 古法精工,匠心独运
    六安篮茶以清明后、谷雨前的本地群体种茶树一芽二至三叶为原料,历经初制、晒坯、露茶等十余道繁复工序,耗时近一年方成。其工艺尤重“陈化”:茶叶以竹篓为器,衬箬叶、压茶票,经蒸软手筑成型,竹签封口后,以黄栎树木炭慢烘至干,再经三年以上自然陈化。陈年佳品黑亮紧结,茶汤醇厚丝滑,陈香浓郁,回甘绵长,兼具“陈而不霉,愈久愈醇”的独特品质。
  • 温养脾胃,茶中良药
    六安篮茶性温凉,火气退尽后茶性温和,兼具生津祛湿、解暑消食之效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其富含活性成分,可助消化、去腻滞、和胃气,长期饮用益寿提神。
  • 守正创新,非遗新生
    作为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,六安篮茶在传承中焕发新机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以科技赋能古法,黑茶制茶大师丁深根秉持传统、融合创新,推动工艺优化与品质提升,使这一历史名茶屡获赞誉。


荣誉认证

六安篮茶

  • 正宗/正统
    六安出产,竹篮陈制的黑茶,为六安篮茶。
  • 根本/本领
    历久弥新、弘扬广大的硬实力。
  • 清澈/清白
    茶汤清澈,茶人清白做人、做事的态度。
  • 源头/活力
    健康活力,守正出奇。源远流长的愿景!
  • 澳门茶王曾志挥先生
    品鉴后高度褒奖六安篮茶
  • 香港旅游协会会长
    现场指导并肯定六安篮茶
  • 六安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:江晓明
    可以增加免疫力,延缓衰老, 对于三高人群非常有益。



薪火相传

六安篮茶

  林兴毅,六安篮茶制作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,现任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专职制茶师。
  多年学习王镇恒、宛晓春教授有关茶叶方面的讲课。在父亲林志峰的指导下,开始学习炒制茶叶。在遍访民间制茶高人后,并利用家传制茶技艺,尝试恢复历史名茶六安篮茶的制作,并取得初步成功。
  2021年起草了《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食品安全企业标准》。多年深入一线,从茶叶采摘到后期加工、仓储,专职研究开发六安篮茶传统非遗工艺。通过长期的制茶实践总结,把六安篮茶的制作技艺整理为16道工序,其中晒坯、拼配、夜露等环节工艺要点成为独家技艺,在国内黑茶制作行业内具有领先和独到地位,所制作的六安篮茶,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茶友们的认可。
官网地址:六安篮茶.中国
公司地址: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梅山湖路410号
电话:0564-7051202 18919751118 19314028283
Copyright ©2025 六安篮茶茶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5087060号